成果视频

成果简介

本成果紧贴“一带一路”倡议和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聚焦培养具有跨文化国际视野、掌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国际化职教标准缺失、标准输出路径缺失、持续合作机制缺失等问题,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构建、方法探索与实践推广。 

2010年,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肯尼亚工业大学签署《肯尼亚高教部大学实验室建设项目》三方合作协议,该项目对肯尼亚教育部下属的 10 所国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我院负责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培训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制作、国内外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规划等工作。学院以此为契机,开始进行国际职业教育合作的探索与实践。2015年形成了中肯职教合作框架和《中国-肯尼亚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方案》,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体系、职教标准在境外落地的多元路径、可持续的国际职教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了“标准输出、平台支撑、机制保障”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成果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形成一支百人规模“双语+双师”的培训团队,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成果指导肯尼亚设计、建设装备制造类专业实验实训室100多个、培养产业技术工人和职教老师5,000名、学生21,000名,帮助肯尼亚当地企业和中国“走出去”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改造与革新、技术升级与攻关。成果被肯尼亚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自治区教育厅官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并多次在高层次学术论坛上交流推广,受到领导数次肯定,在肯尼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职业院校形成广泛影响。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主任,刘玲

刘玲,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重点专业群建设负责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级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级党建样板支部负责人、主持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技师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草原英才”荣誉称号;被自治区人社厅、教育厅颁发了“五一劳动奖章”、“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师”等奖项;“华中数控杯”第四届数控技能竞赛车工教师组第一名;指导学生参加数控加工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2项,自治区级奖项5项。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获自治区级奖项8项。本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承担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赛项专家1次、广东省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数车专家3次,福建省2个赛项的命题专家及裁判长,并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增材制造人才培养联盟副秘书长,智能制造单元维护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制定专家组成员,带头开展数控编程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并在全院推广。

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https://www.avic-intl.cn/

  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作为一家从事国际EPC工程总承包与国际贸易的外向型企业,在海外有着三十多年的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经验,并设有60多家海外分支机构,在中国政府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整体战略指引下,中航国际致力于在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截止目前,已同肯尼亚、加纳、加蓬、吉尔吉斯斯坦、科特迪瓦、赞比亚、乌干达、卢旺达等十多个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其中,多个国家职教项目已经生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不但助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促进了当地的年轻人就业和社会进步,而且也扩大了中国职教在海外的影响力,开发开外项目,已逐步发展成为中航国际具有特色优势的业务。

肯尼亚工业大学

https://www.tukenya.ac.ke/

肯尼亚工业大学前身为肯尼亚理工学院,1967年成立,最初授权可容纳2075名学生。肯尼亚理工学院成立之初的主要目标是在技术领域进行培训,成立不久,肯尼亚理工学院就迅速成为中级劳动力人才培训中心,为肯尼亚和其他东非国家输送人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广受欢迎。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在学生人数、学术课程的多样性和一般业务范围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扩张。

2005年,肯尼亚政府发布第1号会议文件,会议文件规定升级肯尼亚理工学院为国家理工学院,以提供其专业领域的学位课程。升级后,理工学院继续提供大专文凭级别的教育和培训以及中级技能人才。第1号会议文件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计划发展的候选人提供了教育和培训途径。理工学院在此框架内发挥TVET领导作用,充当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引领者。007年,肯尼亚共和国总统签署了《肯尼亚理工大学学院法令》,从而正式将肯尼亚理工大学学院(KPUC)确立为内罗毕大学的组成学院。2012年,《大学法》将肯尼亚理工大学学院(KPUC)提升为肯尼亚工业大学(TU-K),是肯尼亚第一所工业大学。作为肯尼亚的新型大学,其任务是提供高等教育和技术研究,弥合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之间的差距,成为2030年驱动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背后的技术力量。